訂閱網誌最新訊息
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
圓通禪寺 S2 Pro 之旅
20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
Contax Biogon 28mm F2.8 G
這是我最早連同 Contax G2 機身一起購入的鏡頭,那時的目的是為了把G2一機一鏡當成隨身機使用,原本想買的高價小相機(ex.Contax T3、Minolta TC1)實在太貴,相同價格足以買入G2機身加上G28鏡,這樣比起來我當然買G2,同樣都是蔡司鏡,G2能給我更大的滿足,但小相機也有優點,就是體積 「小」、攜帶方便,假設這不是你關心的重點,那買入G系列你絕對不會後悔。
搭配我原本就有的 B+W 55mm UV,中間只要再加一個 46-55mm 的轉接環即可,很方便,也不用多花錢買 46mm 的濾鏡,而且不會擋到 G2 的測距窗。
不過這顆鏡頭在裝入機身時要很小心,因為鏡片是研磨成凸狀,雖然二邊都有保護桿,還是容易因碰撞而受傷,我都會先找個能安穩的地方再拆裝。
所以它的後蓋跟其他鏡頭不同(G21也是),做的比較深,所以外出時我只帶這一種後蓋,所有鏡頭都可以用。
另外還有前蓋千萬要買副廠的來裝,因為它容易遺失,而且不便宜,至於後蓋似乎很難買到副廠的,但拍照時通常放在包包裡不容易遺失,所以就省點錢吧。


還好有以前買小相機留下的小絨布套,現在成了 G28 的衣服,好用多了。
把數位單眼賣了?
想到去年才高高興興的買入 Nikon D70s,為何現在又要賣掉呢?其實在數位相機來說, D70s 的表現已經讓我滿意了,至少數位單眼的對焦、快門、操控性等感覺已經和傳統單眼完全相同了,數位照片也頗令人讚賞。
該紅的紅、該綠的綠,將調整好的曲線存入相機內,大部份場合都不需再進行後製了,直接就能夠沖印、分享,環保、方便性 100 分。
但是那拍出來的感覺,卻讓長久習慣於傳統底片的我,有一點無法適應,總之就是覺得假假的,顏色、銳利程度沒得挑剔,但是拍攝現場的某些元素,就是沒被帶進來,不曉得其他人有沒有這種感覺,就好像現場聽歌時沒有聽到歌手的氣息聲一樣,一切處理的很完美,但卻怪怪的。
我想我還是讓我的 Contax G2 再掙扎一下好了,還好目前 D70s 風評還不錯,賣出的價格沒讓我虧太多,整體而言,它還是一台好的數位單眼,好好的使用它,還是可以得到許多滿意的作品,我想,底片的市場是這樣的光景,再 過不多久,我一定也被逼迫再買入一台 DSLR,來減低我那龐大的底片沖洗費用。
重新認識 Contax
上了大學,加入攝影社至今已是十幾年前的事,剛開始是用家裡三十幾年前所購買的單眼相機,牌子已經忘記,只記得有 50mm 與 135mm 二隻鏡頭,只有全手動模式,依機身機械式測光表尺是否落在正中央來判斷曝光正確與否,全機身唯一用到電池的就是測光表這小東西,然而快門押下時,那反光板 跳起的聲音超響亮,至今難忘,那時年少,總羨慕別人拿著自動對焦、自動捲片的單眼相機,彷彿這樣才趕的上那時電子化的潮流。
回 想起當初擁有第一套 Contax 系統,是在大學二年級暑期打工所存下來的錢,買了167MT + 25mm + 80-200mm 一機二鏡,用了一段時間後,又買了 85mm F1.4 德鏡,因社團有暗房,喜歡拍黑白然後自己沖洗,雖然拍的不怎麼樣,可也是當成寶一樣的看待,常常獨自一人找尋新的景點,然後不斷的拍,到很晚才回到宿舍, 這種瘋瘋的生活,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過。
雖然 Contax 掛著蔡司鏡片的魅力,但那時覺得擁有這套設備,並沒有為我帶來多大的樂趣與成就感,原因就在於機動性不足,對焦、捲片都是慢慢的,不如自動相機那麼有「攻 擊性」的感覺,不符合年輕人的衝勁,反倒像是老人家慢慢琢磨(台語說像孵蛋)一樣,雖然它還是幫我拍了許多的好照片,但還是決定要出清它,唉…應該有一些人像我一樣,出清器材之後,並不代表不玩攝影,而是手頭上有些閒錢之後,又開始尋找下一個敗家的目標,其實說是 尋找,倒不如說之前已經聽到許多傳言,Contax G2 系統擁有蔡司鏡又加上先進的自動機身,早讓小弟心動不已,於是衝動的上了 eBay 從美國標回一台 G2 Black 一機三鏡加遮光罩、閃燈等完整配備,拿到手時,只有一個字,爽~多高級的質感,配上鏡頭,那尊貴的感覺不輸給 Leica M 系統。
偏偏好東西到了我這種人的身上,反而不實用,因為是「貴」族,所以拿出來拍照時,如履薄冰,深怕不小心刮到而壞了黑色烤漆,反而綁手綁腳,用起來不暢快,且資金壓力甚大,最終還是走上出脫一途,把它雙手奉上給養的起它的好心人士。
之後迷迷糊糊的用了數位相機一陣子,對於其色彩表現始終不習慣,終於又受不了而在二手市場買入了 G2 鈦色機,現在對「它」可是滿意的不得了,我想它就是我底片相機的最終解決方案,我想一直用它直到市場上再也沒有人賣 135 底片為止,哈哈~
煙火-10月10日199x年
大園鄉村的活潑小孩
沖片的意外
日前興沖沖的採購了一些沖洗黑白底片的藥水及器材,想試圖重溫當初社團暗房之樂…
沒想到卻白白的損失了好幾張底片(沖出來真的白白的…),令人心疼、懊惱不已!
事後回想起來,問題就出在那不熟悉的沖片罐,詳述如下…
之前於拍賣網站中標得的不銹鋼沖片罐,最初拿到時深深的被它的質感、堅固所吸引(如下圖)
是以前塑膠片罐那醜陋的外表所沒辦法比的,感覺就像自己技術升了一等般的興奮!!
最糟糕的是上戰場之前並沒有太多的演習,自信滿滿的就把沖片罐、剪刀、底片…丟進暗袋手術()
經過一番折騰就是無法順利的將一卷底片完美的纏在片夾上
此時手汗、手麻等症狀可能已將脆弱的底片破壞光了,後來終於有一次順利的完成了
之後也照正常步驟沖洗完畢,打開來看真是快昏倒了
有些片段和片罐接觸而漆黑、有些底片重疊而完全透明
有些邊邊也有俗稱「吃奶油」的現象發生,真的可以當成失敗案例的「示範帶」了…(如下圖)
如果有人跟我一樣想嚐試沖黑白底片,可千萬要將上片的動作作熟
可以的話,最好買塑膠沖片罐,因為不銹鋼的片夾真的不適合新手
尤其你沒有暗房只有暗袋、加上天氣炎熱、沒有空調,這時手汗、沖洗時藥水溫度的控制就讓你開始覺得不好玩了
過幾天我還要再試一次,如果成功的話,再把如何上片成功的經驗與注意事項跟大家分享。